一组古生物学家分析了晚白垩世(1 005 亿至 6600 万年前)菊石(一种海洋软体动物,通常以盘绕的贝壳为特征)的化石记录。一些科学家认为,
一组古生物学家分析了晚白垩世(1.005 亿至 6600 万年前)菊石(一种海洋软体动物,通常以盘绕的贝壳为特征)的化石记录。一些科学家认为,晚白垩世菊石在彻底灭绝之前曾处于衰落期,即白垩纪-古近纪之交。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菊石在灭绝之前并没有逐渐衰落,而是在晚白垩世期间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
菊石在地球海洋中繁衍生息了 3.5 亿多年,直到 6600 万年前与恐龙灭绝相同的偶然事件中才最终消亡。
一些古生物学家认为,菊石的灭绝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菊石(菊石的最后一个主要谱系)的多样性早在白垩纪末期灭绝之前就已经开始减少。
然而,新研究表明,它们的命运并非一成不变;相反,菊石进化史的最后一章更加复杂。
伯明翰大学和布里斯托大学的古生物学家约瑟夫·弗兰纳里·萨瑟兰博士说:“了解生物多样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何以及为何发生变化非常具有挑战性。”
“化石记录告诉了我们一些故事,但它往往是一个不可靠的叙述者。”
“多样性模式只能反映采样模式,本质上是我们在何时何地发现新的化石物种,而不是实际的生物历史。”
“将现存的晚白垩世菊石化石记录当作完整的、全球性的故事来分析,可能是之前的研究人员认为它们处于长期生态衰退中的原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弗兰纳里-萨瑟兰博士和他的同事组建了一个新的晚白垩世菊石化石数据库,以帮助填补记录中的采样空白。
布里斯托大学研究员卡梅伦·克罗森说:“我们利用博物馆藏品来提供新的标本来源,而不仅仅依赖已经发表的标本。”
“这样,我们就能确保在它们彻底灭绝之前更准确地了解它们的生物多样性。”
古生物学家随后利用他们的数据库分析了菊石物种形成和灭绝率在全球不同地区的差异。
如果菊石在白垩纪晚期开始减少,那么无论团队在哪里观察,它们的灭绝率都会普遍高于物种形成率。
研究人员发现,物种形成和灭绝的平衡随着地质时间的推移和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变化而变化。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詹姆斯·威茨博士说:“世界各地菊石多样性的差异是导致其晚白垩世故事被误解的一个重要原因。”
“它们在北美部分地区的化石记录样本非常丰富,但如果你单独看这些,你可能会认为它们正在苦苦挣扎,而实际上它们在其他地区却蓬勃发展。”
“它们的灭绝确实是一个偶然事件,而不是必然结果。”
为了找出菊石在白垩纪晚期持续繁衍的原因,科学家们研究了可能导致其多样性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潜在因素。
他们特别感兴趣的是,它们的物种形成和灭绝速度是否主要由海洋温度和海平面等环境条件决定,还是由捕食者的压力和菊石之间的竞争等生物过程决定。
“我们发现,菊石物种形成和灭绝的原因与其灭绝速度本身一样,在地理上存在差异,”新墨西哥大学的古生物学家科琳·迈尔斯博士说。
“例如,你不能只看它们的全部化石记录,就说它们的多样性完全是由温度变化驱动的。”
“这比这更复杂,而且取决于他们居住在世界的哪个地方。”
该团队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