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网友对中秋诗句大全100首,中秋诗词鉴赏不是很了解,接下来让小六为大家介绍下。今晚,人们很期待。我想知道谁会在秋思倒下?【注】十
许多网友对中秋诗句大全100首,中秋诗词鉴赏不是很了解,接下来让小六为大家介绍下。
今晚,人们很期待。我想知道谁会在秋思倒下?【注】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阆中:正式名称。中庭:即在庭、院内。地白:指月亮照在庭院的地面上,像一层霜。秋思:秋的情怀,这里指的是人的思想。李:是的。中秋的月光照在院子里,地面仿佛白得像一层霜雪。树上的鸟停止了吵闹,睡着了。
深夜,清冷的秋露悄悄打湿了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在赏月。我想知道广阔的秋思站在哪一边?【赏析】这是思远在中秋节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诗人望月叹息,但写法与其他中秋诗完全不同,很有创意,更令人回味无穷。
中庭的白树乌鸦把赏月的环境描写得明明白白,把人物的情态写得暗暗的,精炼而含蓄。就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第一句话,这句话借助独特的风景,一下子把萧瑟荒凉的景象推到读者面前,给人一种难忘的印象。诗人只写了“白”字的中庭月光,却给人以水空、清静、素净、清冷的感觉。他与李白的著名诗句联系在一起,如此明亮的光线在我的床脚,难道已经有霜了吗?又沉浸在美丽的意境中。树栖乌鸦应该被听到,而不是被看到。
因为即使在明月当空的夜晚,人们也不太可能看到乌鸦和喜鹊的栖息;但是在月色的树荫下,乌鸦和喜鹊从开始的惊恐和吵闹到最后的安稳睡眠,都可以通过听觉感受到。(周邦彦,《蝶恋花早行》)月明鸟栖,正是这种意境。)树栖乌鸦”这几个字简洁、凝练、凝练,既描写了乌鸦和喜鹊栖息在树上的情形,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整句没有提到人,却处处让人想到夜晚的望月人。
冷露沉默而湿润的桂花,继前一句,借助感情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首诗是因为桂香袭人而写的。在桂花中,桂香在秋季最为浓郁。在明月上,一些圆形火山的阴影曾被富有想象力的人们赋予了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中的桂树,也有传说说地球上的桂花树是由天上掉下的种子生成的(宋《灵隐寺》月中旬桂落,香云飘外)。这首诗描写的是冷空气和桂花。
如果再进一步琢磨,我们会认为这个桂花可能指的是月中的桂花树。这是黑暗诗人望月,是整篇文章的下笔。夜深人静时,诗人仰望明月,陷入沉思,感到微微的凉意,却不禁想:在那寒宫里,一定是寒露打湿了桂花树。这样,冷露的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更悠远,更发人深省。诗人选择“无声”二字,在细节上表现了冷露的轻盈无痕,也渲染了桂花长久的浸润。
而且不仅仅是桂花,树下的玉兔,挥舞斧头的吴刚,夜晚蓝天上的嫦娥。古人认为霜露就像天上掉下来的雨雪,所以诗人到广西探险,奇怪的是寒露把花枝弄得那么湿却一点声音也没听到。于是落笔,不仅写出了一场看得见摸得着的中秋晚会,还表现了夜的深邃与寂静,仿佛桂香与寒气即将来临,带给人们美好的联想。
我不知道秋思今晚会遇到谁。这两句写得很突然,从作者那群看月亮的人到全世界看月亮的人,从赏月的活动到对人的思考,对未来的思考,意境广阔含蓄。全天下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家乡的人思念远方的亲人,离家的人望着远方的亲人。所以,很自然的,把这两句唱出来。
前两句描写的是没有一个月的风景;第三句话只指出了月亮是被看的,它扩大了观月人的范围。但是,人看月亮,感受秋天的意义,珍惜人的感情,是不一样的。诗人对家人的分离感到失望,于是月宫的悲伤导致了刻骨的相思。他的秋思一定是最真诚的。
但在表达的时候,诗人并没有采取积极的抒情方式,而是直接倾吐自己的思想;相反,他使用了一种委婉的质疑语气:我想知道广阔的秋思会站在哪一边。世界上离开千千的人成千上万,人心忧如秋草,处处丛生;诗人在思考谁是确定的。他不知道秋思属于谁是真的。他写的是秋思浩瀚而暧昧的文字,像现实一样空洞,赢得了诗歌含蓄的美。
很明显他是怀了人,而且只是说秋思是谁的,可见诗人对岳怀远的深厚感情。似乎秋思是诗人所独有的。虽然其他人也在看月亮,但是没有秋思。这实在是不可理喻,却越发显示出诗人的痴心和巧妙的手法。在汉字的提炼上,新颖、贴切、不凡。它给人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仿佛秋思和银色的月亮一起坠落人间。
这首诗的意境很美。首先给人的感觉是风景如画。用苏轼的话说,诗中有画。明代《唐诗画谱》年有以此诗为题材的版画,但此版画只是画家构思的意境,与王鉴的原作并不一一重合,也没有完全表现全诗点睛之笔秋思。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替代性。
诗人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渲染了中秋赏月这一特定的环境氛围,将读者带入一种远离月亮、深思的意境。一起一声叹息,没完没了的结局,一起离别,一起思考的感觉委婉动人。
【作者简介】
王建(约767-831),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唐代著名诗人。大历年间(唐代宗元年,公元766779年),他考中进士。他是张继的密友,他的生活经历与张继相似。出身贫寒,虽是秀才,只做过几次小官,四等奖七等,婚后单身(《自伤》)。
他还以乐府诗闻名,写了许多从不同侧面反映社会矛盾和民间疾苦的作品。在风格上也与张继有相似之处。他擅长写七言歌行,很少直接评论,语言通俗明快,凝练凝练,确有独到之处,故有王璋乐府之称。《王建诗集》中华书局出版。
中秋诗赏析2陈冰中秋,欢饮而醉。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月亮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我从远处拿酒杯。我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愿乘御风回天,我怕在细玉的楼阁里,经不起九天寒气。跳舞找出影子,到底是什么样子!月亮变成了猩红色的亭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窗上,照着昏昏欲睡的自己。月亮不应该对人有什么怨恨,为什么人走了才是圆的?人们有悲伤和快乐,他们分离又重逢。月亮会变暗或发亮,会变圆或变圆。没有什么是完美的,即使在过去。祝人长久,一起千里!
词至苏轼(1037—1101)有了更大的变化和发展。
胡寅《酒边词序》 云:'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这意味着,苏轼打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偏见,提高了词的思想境界,从而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并极大地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能力。
苏轼这首《水调歌头中秋》 ,便足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此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丙辰(1076)。
那年,苏轼四十一岁,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
中秋节那天,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一整夜的酒,直到天亮。
在酩酊大醉中,他写了这首词,既以遣怀,又用来表示他对弟弟苏辙的怀念。
因为他兄弟俩已多年不见面了。
一开头,词人就端起酒杯向着青天发出了一个离奇的问题:'明月几时有?'这显然是屈原《天问》 传统的继承和延续。
这样就把读者登时带入遥远的邃古年代和无垠的寥廓天宇中去了。
它给人以无穷无尽的想象,并表现出词人天真的情趣和深邃的思考。
唐代诗人张若虚曾问过:'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春江花月夜》 )李白也问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把酒问月》 )如果说,张若虚在诗中用精致流利的语言创造出一个澄莹生动的境界,蕴涵着无比诱人的旨趣;那么,李白在诗中则表现得更超脱、更豪迈。
李白不慌不忙地在探求着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
苏轼此词虽然它语气更迫切,而胸襟却更显豁达了。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突兀的设问,表明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苦闷,因而神思飞越,一下子闯进月宫里去了。
月宫里也许很美好吧?'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词人设想自己原是谪居世间的天上神仙(像贺知章称呼李白那样),因此打算乘风归回月宫里去;但他又耽心广寒宫里的凄凉将使人无法消受。据杨湜《古今词话》 说:'神宗读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乃叹曰:苏轼终是爱君。既量移汝州。'今人多疑此话欠真实。
因为苏轼移汝州在谪黄州之后,而此词作于谪黄州之前几年。
但我以为,神宗读此词有可能在苏轼谪黄州后。
若谓此时神宗察觉到苏轼忠心耿耿后将他改官汝州,也是说得通的。
显然有此词中,苏轼是把'琼楼玉宇'暗喻皇帝居所的。
前些时候,苏轼因与朝廷政见不合,遂自请离京外任。
现在,他不禁又思念起皇帝来了。
这固然流露出他对赵宋王朝的一悃忠忱;但从'不胜寒'一语中,也表明他已清醒地认识到在朝廷里的风险。
因而一转念,他便接着写道:'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意谓宁可在地方上做个清廉的官吏,也比在朝廷上担惊受怕要强一些。
下片换头处三句,写月亮从朱红色的楼阁上面转过去,低低地照着雕花的窗户,照着情思满怀、睡不着觉的词人自己。
胡仔的父亲胡寅曾主张将'低绮户'改为'窥绮户',认为如此改后'其词愈佳'。
我以为不然。
殊不知'低'在这里兼表时空。
词人用月亮的低垂,暗示时间的流逝。
正由于月亮的西沉,词人又睡不着觉,才引起以下的一连串思想活动:'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跟人们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拣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这样便转到怀念弟弟苏辙的主题上来。
为此,词人又自宽自解,词意也就随着愈转愈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月有阴晴圆缺这一客观事物的规律,联想到人有悲欢离合也是难以避免的憾事。
因此词人发出良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只祝愿亲人一生平安,'隔千里兮共明月'。
从这里,词人清楚地吐露出对兄弟的浓挚感情。
此词虽是通篇咏月,但深藏着词人政治上失意情绪和对兄弟的殷切怀念。
其中涵蕴着不少人生的哲理。
词人将写景、抒情和说理紧密结合在一起,处处显示出他驾御创作的娴熟技巧和热爱人生的积极精神。
他以豁达的襟怀表现出天真情趣,用清醒的头脑(酒醉心明)进行着深邃思考。
从艺术方面说,他想象瑰奇,写作手法又饶有变化,因此能在百字内概括地抒写出其政治上的苦闷和淋漓地表达出其感情上的矛盾。
正如张炎所说:苏轼词'清丽、舒徐,高出人表。'( 《词源》 )这首词便堪称为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中秋诗词鉴赏篇3
古诗原文
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译文翻译
中秋的时候,捣衣声混杂着风声,蟠蟀好像在思索高爽的秋天。我面对着这样的景象,是不会学宋玉去纾解悲愁的。把凄凉的心意收拾起来,给每个酒樽里都倒上美酒,内心更加觉得抵不过这样的幽静。明月挂在南楼正是我觉得充满情趣的地方所在。
怅惘这样的胸怀,于是拿起笛子吹奏,笛声的韵律悠悠扬扬。在这清平之时,良美之夜,就把这块地方借给我让我痛饮。看着这一天可爱的风景,我倚着曲曲折折的栏杆,宇宙在我眼里也只是小小的浮萍。喝醉困乏了就靠着枕头临江而睡,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醒来。
注释解释
砧声:也作“碪声”,捣衣声。元好问《短日》 :短日碪声急,重云雁影深。
蟠蟀:蟋蟀的一种,宋代顾逢曾作《观鬭蟠蟀有感》 。
高秋:天高气爽的秋天。
宋玉解悲秋:宋玉《九辨》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兴况:情趣,意趣。
分付:分别付予,这里指给酒樽分别倒酒。
醽醁(lng l):古代的一种美酒。
清时:清平之时,也指太平盛世。
金瓯(u):酒杯的美称。瓯,杯子。
阑干十二:曲曲折折的栏杆。阑干,即栏杆。十二,形容曲折之多。
欹(q):斜倚着,斜靠。
诗文赏析
米芾写中秋赏月,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撇开月亮,先写自己晚来的秋意感受。“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古人有秋夜捣衣,远寄征人的习俗,砧上捣衣之声表明气候转寒了。墙边蟋蟀鸣叫,亦是触发人们秋思的。李贺《秋来》 诗云:“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米芾这两句着重写自己的直觉,他是先听到急促的砧声而后感到飒飒秋风之来临,因此,才觉得仿佛是砧声送来了秋风。同样,他是先听到蟋蟀悲鸣,而后才意识到时令已届高秋了。
接着米芾说:“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秋”,表现出他的旷逸豪宕的襟怀。他这句抝折刚健之笔使文气为之一振。因为砧声和蟋蟀等秋声,毕竟要给人带来一种凄凉的秋意,而倔强的词人不愿受其困扰。所以,接着他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了。可是“凄凉兴况”偏不那么容易收拾,酒后反而心里加倍感到不胜其幽僻孤独。
才说“不学宋玉解悲愁”,强作精神,是一扬,这里“倍觉不胜幽”,却是一跌,如此一来,作者闻秋声而引起的内心感情上的波澜起伏,就充分表露了出来。
“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就在这个时候,一轮明月出来了。月到中秋分外明,此时,明月以它皎洁的光辉,把宇宙幻化为一个银色的世界,也把作者从低沉压抑的情绪中解救出来,于是词笔又一振。至此,词人才托出一轮中秋月点明题意。“多情”二字是在词人的感情几经折腾之后说出的,极其真切自然,使人感到明月的确多情。
在反复渲染中秋节令的秋意,从反面为出月铺垫,以“自有”二字转折,使一轮明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用笔颇为奇妙。
下片写赏月时自己在月光下“横玉笛”、“倒金瓯”、“倚栏干”乃至“醉困不知醒”的情景。“怅襟怀”的“怅”字承接上下片,巧妙过渡,既照应上片“不胜幽”的“凄凉兴况”,又启下片的赏月遣怀。“横玉笛,韵悠悠”,玉笛声本富有优美情韵的,而在大放光明的'中秋月下吹奏,那更是妙不可言,可是词人马上想到要借此清时良夜,痛痛快快大饮一场。
“遍倚栏干十二”,说明他赏月时间之长,赏览兴致之高,于是他不由神与物游,生发出对宇宙对人生的遐想。
“宇宙若浮萍。宇宙如此之大,作者却视之若浮萍,不只见出他心胸神思飘逸,更是物我合一之际内心的真实感受,读来令人心弛神往。境界如此之美,兴致自然更高,于是词人不觉豪饮大醉。结句“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不再写赏月饮酒之后的种种,以不结之语收束了全词,给人留下巨大的想象余地。
这首词自东坡著名的同题词之后,能独树一帜,勇于创新,确有其独特的妙处:赏月不写月华,偏道个人“对景”之感,清景之中见出清趣,颇值用心玩味。
米芾,字元章,宋代大书画家。据《挥麈后录》 记其为人:“滑稽玩世,不能俯仰顺时”。这首词就是借赏中秋之机,表白他为人的高洁。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砧声”、“蟋蟀”为秋天典型的象征景物。砧上捣衣远寄征人,表明气候转寒了;墙边蟋蟀鸣叫,也是一种触发人秋思的景象。前一句为了突出“砧声”,增强秋的感觉,属倒装句,写词人先是听到急促的砧声,而后才觉仿佛是砧声送来了秋风。同样,也是先听到蟋蟀鸣叫,而后才意识到时令已进入高秋季节。
“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宋玉《九辨》 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名句,从此,“见落叶而悲秋”,便成为文人一种传统的心态和崇尚。米芾一反宋玉伤感的秋景的幽雅,正显示出词人的高洁与旷达。
“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倍觉不胜幽。”因为砧声和蟋蟀等秋声,毕竟会给人带来秋意,所以词人说,让酒杯里的好酒,把凄凉的情调收起来,就会感觉到这些景物加倍的幽雅。
上片结句:“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就是说还有富于情致之处,就是一轮明月在楼的南边冉冉升起,以它皎洁的光辉,把宇宙幻化成银色的世界,使人从压抑沉闷的情绪中解放出来为之清爽。
词的下片,侧重抒发词人向往隐居生活之意。过片换头“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三句,写词人要把他胸中的忧思,用富有情韵笛声抒发出来。接着“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二句,承上述忧伤意脉,于是想到要借此清时良夜,来一番吃酒浇愁的情致。
下面“可爱一天风物,遍倚栏干十二,宇宙若萍浮”三句,则是写词人面对诱人的风物,并不是惬心地去欣赏,而是倚遍阑干在深思。最终悟出了,世界像浮萍一样的结论。词的歇拍“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两句。
这是词人悟出了“宇宙若萍浮”的人生哲学之后的付诸行动,即要像李白那样“但愿长醉不愿醒”,“明朝散发弄扁舟”,而远离污浊的人世,去隐没江湖之中去。以发泄他的不满,这正是米芾晚年学禅的思想基础。
《宋史米芾传》 说:“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又不能与世俯仰,故从仕数困。”米芾这首中秋词,写法巧妙,除上片结拍点出“明月挂高楼”外,字面上再没有“月”字出现,然而却使人感到如置身在月光的整个银色世界之下的优美境界之中,写得清空而不质实,正体现了他“不蹈袭前人轨辙”的创新精神,表现了米芾的特有风格。
中秋诗词鉴赏篇4
古诗原文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译文翻译
置身高楼,凭高看去,中秋的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月亮的光辉从天上照射下来,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在月宫的琼楼玉宇上,仙女们乘鸾凤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我向往月宫中的清净自由,秀丽的江山像图画般的美丽,看过去在朦胧的月色里,树影婆娑。
现在我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自己的影子当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望愉快地度过如此良宵,邀月赏心,用酒浇愁,但悲愁还在。不要辜负了这良辰美景,此时此刻,唯有月亮才是我的知音,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注释解释
元丰五年八月十五日在黄州作。念奴娇:南北曲均有。属大石调。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同。南曲用作引子,北曲用于套曲中。另北曲大石调有《百字令》 ,别名《念奴娇》 ,与词牌全阕同,用为小令。
桂魄:月亮的别称。古人称月体为魄,又传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魄”。
“冷浸”句:秋天的碧空浸透着清冷的月光。
玉宇琼楼:传说中月宫里神仙居住的楼宇。形容月中宫殿的精美。
乘鸾: 《异闻录》 :“开元中,明皇与申天师游月中,见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鸾, 笑舞于广庭大桂树下。”
清凉国:唐陆龟蒙诗残句:“溪山自是清凉国。”
烟树:烟雾笼罩的树木。历历:清楚可数。
翻然:回飞的样子。
鹏翼:大鹏之翅。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中秋,苏轼在黄州时写的,当时作者仍在被贬谪之中。
诗文赏析
古往今来,中秋之月激发过文人多少丰富的情感和无穷的想象,苏东坡在熙宁九年(1076)写过的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尽情驰骋对月宫的幻想,表达超脱尘俗和依恋现实的矛盾,倾吐对情同手足的胞弟的思念。
词的开头“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是写万里无云的中秋夜月。本来在中秋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是人们常见的,没有什么稀奇。但这里作者加上“凭高眺远”四字,就使得境界全然不同。作者置身高楼,凭高望远,所以视野开阔,而使得长空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毫无尽处,引人入胜。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由晴空写到明月。古时称月为魄,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魄”。意思是说,月儿的光辉从天上飞来,它所照射的地方,整个秋天的碧空都沉浸在清冷之中。这两句描绘了一个月光照耀的清辉夜色,给人以清凉的感觉。这竟引起了作者无限的幻想,以寄托着他的精神世界:”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作者让他的想象翅膀飞翔,幻想出月宫中有琼楼玉宇,仙女们乘飞鸾自由来往,那里是一个清凉的境地。据《异闻录》 记载,唐玄宗一次游月宫,”见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鸾,笑舞于广庭大桂树下。“所以用”飞鸾而去“,想象月宫中仙人乘鸾自由来往。作者这样想象,究竟有什么意义?从他当时所处的黑暗现实、不得自由的环境来看,不能说和现实无关。
应该说,正是由于他处在那样一个不得自由的闲官职位上,才有向往月宫清静自由的幻想。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他想象着从月宫往下界眺望:秀丽的江山像图画那样的美,清晰可辨的烟火,历历在望。人间的江山越美,就越反衬出现实社会越丑,就越能见出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
然而,作者毕竟是一个处于逆境而善于而善于自我解脱的人。所以,下片笔锋一转写道:“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这三句化用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作者通过高超的想象,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的影子当做知心朋友,一起欢乐。这样写,既使词染上了浓厚的浪漫色彩,给人有一种奇异之感;又真实地展现出他孤单、凄凉的影子。
作者之所有“举杯邀月”,正是意味着他对当时社会的憎恶,意味着他对权贵们的讨厌。
苏轼尽管邀月赏心,把酒浇愁,但悲愁仍在,这就使他不能不起舞了:“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希望愉快地度此中秋良夜,不要辜负这良辰美景。“今夕”句化用《诗经》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表示这是一个良宵。作者之所以月下起舞,并非愉快而歌,得意而舞,恰恰是为了消除这股愁闷与抑郁不平之气。正如“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知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因此,这里似乎使人听到他强颜为笑之声,但又使人深深地感到他觉得月亮才是他的知音。唯其如此,所以,他便幻想起遨游月宫来了:“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他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么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与向往。
豪情溢于纸背,令人读之神思飘渺。当然这种追求是虚幻的,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但作者这样写,正是人在苦闷时寻求解脱、自我安慰的无可奈何的举动;它表现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美好现实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是一篇狂放不羁。洒脱飘逸的作品。当时,苏轼居住黄州,政治处境仍然没有得到改善。为了排遣个人政治上的失意的苦闷,为了摆脱庸俗污浊的现实,于是他越发热烈追求那超凡的清空境界。虽然是带有消极成分,不值得称颂,但它之所以产生,正是由于黑暗现实所促成。它是深深滴植根于社会土壤之中的,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
以上就是有关中秋诗句大全100首,中秋诗词鉴赏的介绍,如果想了解更多知识,请收藏本站。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
下一篇:尿组词组词语 尿组词